News / In Focus

NSRRC、用戶年會、2025、同步輻射、光環論文獎、台澳合作
第三十一屆用戶年會暨研討會於9月2日至4日順利舉辦
2025/10/28
      「第三十一屆用戶年會暨研討會」已於9月2日至4日舉行,今年用戶年會由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康敦彥教授及本中心翁世璋博士負責籌辦規劃。會議議程除了用戶年會外,還有「光環論文獎」的頒獎及舉辦3個研討會與6個小型研討會。今年適逢台澳合作的SIKA冷中子三軸散射儀啟用十週年,於9月4日研討會前,與澳洲ANSTO共同連線舉辦「SIKA十週年慶祝活動」並邀請蘇振綱董事長蒞臨致詞。另協辦清華大學「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交流中子科學之尖端研究。今年年會總計邀請69位國內外學者專家給予演講,會議實際與會的人數為近年之冠,多達565人,整體年會氣氛熱絡。

  用戶年會第一天由用戶執行委員會(UEC)主席康敦彥教授開場,接著由本中心主任徐嘉鴻博士簡報中心現況與未來展望。本次大會的主題演講邀請生物醫學博士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蒞臨演講;接著為第五屆「光環論文獎」頒獎典禮,今年評選「生命科學領域」論文,由中研院徐尚德研究員獲得本屆光環論文獎。獲獎團隊於受獎後,與去年「自然科學領域」受獎者臺灣大學劉如熹教授,分別進行演講以分享成果與榮耀。下午開始是為期兩天的各個研究領域傑出用戶的精彩演講。

  第二天早上為廣獲好評的路跑活動,共吸引104位參賽者共襄盛舉。緊接其後是本年度的用戶大會,由UEC主席康教授與中子用戶執行委員會主席陳威廷教授共同主持,提供用戶與中心之間的溝通橋梁。在與清華大學合辦的「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部分,本次邀請到大阪醫科藥科大學BNCT共同臨床研究所小野公二教授,以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為主題發表演講。下午則有6個平行的小型研討會,提供中心同仁與不同領域用戶間進行學術交流與技術討論。

  今年參與壁報展示十分踴躍,共有246篇壁報展示,其中15篇入選口頭報告比賽,其餘231篇皆參加壁報展示比賽。由於競爭激烈,經各組評審審慎評選,優秀得獎名單簡列如下(完整得獎名單請參閱會議網站),並於第二天的大會晚宴中頒獎表揚。大會晚宴在本屆UEC主席康教授的感性致詞後,將UEC主席的棒子交接給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的黃彥霖教授,晚宴圓滿結束。

  各組口頭報告比賽之「台灣之光」獎:(依英文姓氏排列)
組別 得獎人之單位姓名(指導教授)
生物科學組 國立清華大學 陳粲然(王雯靜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 陳映辰(林耀東教授)
材料科學組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Dessalew Dagnew Alemayehu(王嘉興博士)
物理化學組 國立中山大學 梁喻惠(杜昭宏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魏煒倫(林碧軒博士)

  各組壁報比賽之「優等獎」:(依英文姓氏排列)
組別 得獎人之單位姓名指導教授
生物科學組 中央研究院 卓昭成(袁小琀博士)
中央研究院 闕壯凱(吳昆峯博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楊宗餘(王復民教授)
材料科學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張又中(郭俊宏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陳柏材(楊展其教授)
國輻中心 陳琬婷(許瑤真博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周靜依(郭俊宏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 黃子軒(吳志毅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 李致學(黃暄益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 劉瀚遠(楊東翰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Mukherjee Shubhayan(林士剛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蘇雍琦(黃彥霖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 溫純嘉(黃暄益教授)
物理化學組 中央研究院 Asia Abdelgalil(俞聖法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 邱譯萱(陳俞融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 黃子泰(黃榮俊教授)

  第二天下午,舉辦了六場小型研討會,摘要如下:
1. X光全散射實驗暨原子成對分佈函數分析研討會:TPS 19A 之 PDF 數據擷取與分析(Workshop on Total Scattering and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alysis: PDF Data Acquisition, Reduction, and Analysis at TPS 19A)
  結構分析能力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指標,尤其在奈米與能源材料中,非晶相或結構失序對性能具有關鍵影響。TPS 19A 高解析度粉末繞射光束線結合全散射與成對分布函數分析(PDF),可精細刻劃短程結構次序,並解析靜態與動態結構變化,對材料設計與功能理解極具價值。2026 年 TPS 19A PDF 實驗將正式對用戶開放,莊裕鈞博士與陳柏豪舉辦專題會議,向 75 位參與者介紹 PDF 技術概念、數據獲取與結構分析方法,建立未來實驗需求的交流平台。
 
2. 軟X光(室壓)光電子與吸收能譜術(Soft X-ray (Ambient Pressure) Photoelectron and Absorption Spectroscopies)
  軟X光(室壓)光電子與吸收能譜技術是為非常強大的分析技術,可用於表面科學、環境科學、半導體材料、能源材料、催化反應等不同研究領域。為推廣此等技術並強化與用戶的交流,本場小型研討會特別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講述此等技術的科學應用。另外,也邀請TPS 43A和TPS 35A的實驗站建造負責人,針對實驗站的技術規劃與目前的建造進度進行報告,除此之外,也報告目前所負責運轉中的TLS 24A1和TLS 20A1實驗站的退場規劃。
 
3. 科研數據的管理和應用(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本小型研討會由陽明交通大學黃爾文教授與本中心王俊杰博士共同主辦。邀請頂尖學者分享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探討Findability, Accessibility, Interoperability, and Reusability(FAIR)於美國數個實驗室及光源設施的規劃、引領美國材料基因組計畫(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馬里蘭大學團隊分享快篩高通量的前沿和國內頂尖用戶與國家高速計算中心應用同步輻射數據於AI2.0的交流。本小型研討會促進國際學者與國內用戶參考美國FAIR數據生態系,讓寶貴的科學數據能長久保存、共享與重用,以透過提高透明度、促進跨學科交流從而提升科學品質並帶來新的突破。
 
4. 太赫茲光束線用戶推廣會(THz Beamline User Promotion Meeting)
  本中心運用直線加速器技術,發展出具高強度、可調波長的同調太赫茲光源。為推廣此光源及高亮度光注射器系統,特舉辦小型研討會,邀請八位國內專家學者介紹相關研究,主題涵蓋光注射器系統與光源規格、拓樸材料電磁響應、磁開關特性、鈣鈦礦相變、非線性光電導性、太赫茲輻射增強、電池電極檢測及量子材料相變等。會後中心團隊與受邀專家進一步討論合作可能性,並請其針對光源是否符合研究需求提供意見。此次太赫茲用戶推廣會對尋找潛在用戶成效顯著。
 
5. 結合紅外光譜與成像技術的精準診斷(Precision Diagnostics with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結合紅外光譜與成像技術的精準診斷」,聚焦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影像技術(FTIR imaging)結合蠟吸附動力學(WPK)、衰減式全反射紅外光譜(ATR-FTIR)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於臨床應用的整合。活動由成功大學牙醫學系暨口腔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謝達斌與本中心李耀昌博士共同主持,吸引多位臨床與科研專家參與。本次小型研討會展現同步輻射紅外光譜影像技術與 ML 跨域整合於疾病診斷、風險預測與分期追蹤的臨床價值,為無標記、非破壞、可重複的分子診斷技術開啟新局,推動精準醫療與智慧診斷發展。
 
6. 同步輻射光源在藥物傳輸領域之分析優勢(Analytical Advantages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Sources in the Field of Drug Delivery)
  本次小型研討會由顧曼芹、謝殷程、黃駿翔以及鄭有舜四位博士主講,現場與視訊會議並行,吸引約100位與會者參加。講座中指出,同步輻射光源具備高亮度與高穩定性,能在奈米與分子尺度下進行高解析度觀測,對於藥物在細胞與組織中的動態過程分析,以及藥物與受體間交互作用的研究,具有獨特優勢,並能有效提升藥效評估與新藥研發效率。講者同時強調未來若能結合AI與大數據,將進一步加速臨床前藥物研究與精準醫療的發展。交流討論中,與會者普遍關注其在藥物臨床開發的策略及與現有檢測技術的互補性,並建議加強學研與產業間的合作。會後更建議本中心產業推動小組應持續舉辦相關講座、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研究及技術支持以延伸成果應用。

  會議第三天舉辦3個研討會:
研討會一:極紫外光技術及應用研討會(Extreme Ultraviol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
  本中心長期協助國內極紫外光微影相關技術的發展,涵蓋多項的光學材料評估及量測鑑定技術,協助產學研界在極紫外光微影應用的光學元件及材料研發工作。本研討會匯集了國內外多位的專家學者,分享他們過去在此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及產業應用的經驗,以促進跨領域的知識交流以及合作機會。研討會包含八場專題演講,匯集多位國內外專家,展示極紫外光技術在半導體產業的最新進展,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涵蓋光源、材料、探測器與計量技術等多面向議題。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知識交流,也期待多元的合作模式下為台灣在全球極紫外光技術領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研討會二:台澳計畫:創新永續,SIKA 十年(Taiwan-Australia Project: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SIKA’s Decade of Excellence)
  本次研討會聚焦在台灣與澳洲在中子散射領域的合作創新,慶祝SIKA冷中子三軸散射儀運營十週年,並探討永續發展應用。慶祝典禮以台澳遠端視訊形式舉行,本中心與ANSTO雙方代表包括蘇振綱董事長、徐嘉鴻主任、ANSTO的Andrew Peele教授及駐澳大使徐祐典博士致詞,魏德新副主任簡報SIKA現況,隨後展開中子散射研究成果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不僅回顧 SIKA 計畫的發展歷程與台澳合作建造成果,並成功展示台澳在中子散射研究領域的合作成果。SIKA在電池、熱電材料及晶格動力學研究展現卓越效能,吸引國際學者參與,促進跨國交流,預期推動更多合作項目,深化中子散射技術在永續科技的應用,為台澳科研合作開啟新篇章。
 
研討會三:利用先進結構生物學方法以動態或靜態角度來探索蛋白質複雜系統與酵素功能(Exploring Protein Complex Systems and Enzymatic Functions through Advanced Structural Biology Approaches from Dynamic and Static Perspectives)
  此次舉辦的蛋白質結晶學研討會旨在探討如何透過先進的結構生物學方法,從動態與靜態等不同視角,深入解析蛋白質的複雜系統與酵素的功能。研討會由王彥士博士與黃駿翔博士共同籌辦,並邀請了十位來自國內外的頂尖學者擔任講員,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內容涵蓋名為「GlycoSwitch」的新型信號迴路、蛋白質與酵素結構機制、組蛋白修飾、蛋白酶功能,以及時間解析結構生物學與同步輻射實驗設施的應用等。與會學者們不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針對各項先進技術的挑戰與未來應用進行了深入交流,為推動台灣乃至全球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洞見與合作契機。會議最終在熱烈的討論中圓滿落幕。
第三十一屆用戶年會暨研討會團體照。
用戶年會精選照片,上排左起:光環論文獎第四屆、第五屆頒獎典禮、SIKA運營十週年慶祝會合照;中排左起:用戶參與壁報展示比賽、陳守信中子科技與應用榮譽講座、小型研討會;下排:小型研討會及研討會之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