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In Focus

周必泰, 季昀, Nature Photonics
本中心用戶周必泰教授和季昀教授研究成果榮登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Photonics
-
2016/12/19

        本中心用戶台灣大學周必泰教授、清華大學季昀教授和核能研究所曹正熙博士,以及清華大學林皓武教授共同合作,使用台灣光源23A IASW - Small/Wide Angle X-ray Scattering光束線,發展出近紅外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具高亮度、大面積等特性,一舉將近紅外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效率的世界紀錄推進近10倍、光度比以往提升到1000倍,而且造價成本比一般發光二極體(LED)便宜3成左右,研究成果榮登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光電(Nature Photonics)」,並已向美歐陸申請專利。未來將可應用在汽車輔助駕駛系統、癌症治療、夜間紅外照明促進農作物生長等,具有相當大的經濟效益。

        此研究從2015年起,使用本中心的23A實驗站的銳角小角-廣度X光散射(Grazing Incidence Small-Angle X-ray Scattering, GISAXS/GIWAXS)技術來分析有機發光二極體元件作用層中鉑金屬錯化合物薄膜分子的三維立體結構排列。此技術可以接近樣品薄膜平面之低入射角度X光(約0.2o)入射至樣品薄膜,進行即時小角-廣度X光散射,同步解析小分子薄膜的晶體結構及其奈米結構特徵,包括結晶結構、晶粒大小、取向及其在薄膜中的分佈,是一種非破壞性、高穿透力、與具原子、分子級結構解析的奈米薄膜研究利器。本技術已被廣泛使用於各類功能性薄膜的結晶與奈米結構研究,包括高分子太陽能電池薄膜及鈣鈦礦異質介面薄膜太陽能電池薄膜等。